请使用最新版本浏览器访问此演示文稿以获得更好体验。
问题 1:你认为我国煤矿的平均开采深度在什么范围?
答案:C
解释:目前我国煤矿的平均采深大概为 550m,采深超过 1000m 的深井超过 50 个。我国煤矿开采深度正以 8~12m/a 的平均速度向深部延伸,未来深部开采的煤矿越来越多,开采难度会越来越大。
问题 2:“采煤工作面的支架必须足够强大到能承受直到地表的上覆岩层的总重量”,你认为这么说正确吗?
答案:B
解释:按支架控顶距 5m、宽度 1.5m、煤层埋深 600m 计,支架支撑范围内覆岩的重量超过 1 万吨,显然,支架没有“万吨水压机”的能力。实际上,支架支护用的是巧劲;相关细节,将在后续学习到。
问题 3:“采煤工作面最挨近煤层上方的几层顶板越硬越厚,就越不容易垮落,进而对支护也越有利”,你认为这么说正确吗?
答案:B
解释:当采煤工作面上方存在厚硬顶板时,确实能悬露很大面积而不垮落,但随着采空区面积的不断增大,基本上终有垮落的一天,这时容易导致顶板突然大面积垮落,形成暴风甚至冲击地压,这种情况对支护反而极为不利。
问题 4:我国各类煤矿事故中,最严重的事故类型是什么?
意义之一: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是采矿科学的灵魂,是理解煤矿开采设计和灾害防治的重要基础。
煤矿各类事故中,顶板事故(包括冒顶、片帮、支架垮倒、冲击地压等)发生次数最多,造成总伤亡最大。
意义之二:了解、掌握在工程上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
以往使用的方法:
矿压问题的几何、本构模型、边界条件过于复杂,多数无法进行精确建模和解析计算,需要借助如下方法:
意义之三:学习先驱者在科学研究时胸怀大志、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百折不挠的精神。
本教材是国内外多年矿压研究成果的结晶,其第一作者钱鸣高院士是中国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从本书内容可以看到一个科学理论从萌生、寻证、成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这期间必然伴随着热爱、信念、艰苦求索,以及这耗尽的青春和生命。
地下开采过程处在一个环境恶劣、条件多变、技术措施复杂的状况,因而,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具有其独特的难点和学科特色。
作用在支架上的载荷远远小于上覆岩层的重力,说明采掘空间是处于上覆岩层的某种结构保护之下。采场上覆岩层形成结构,结构的形态和稳定性不仅直接影响到采场,也将影响到开采后上覆岩层运动的形态及地表塌陷形状。
因此,采场上覆岩层所受开采的影响,事实上是块体与散体力学相互作用的结果,弄清采场上覆岩层结构是研究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基础。
采矿工程中采场是不断移动的,安设的人工支护的服务年限大多不长,许多工程结构物可以随采随废,且要求采场支架具有较好的移动性能。移动的采掘空间导致其周围应力场(矿山压力)不断变化,有时应力的叠加使得采掘空间的稳定条件更加复杂。
因此,采矿过程中应注重各开采空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注意观察开采过程中应力场动态变化规律。
采矿工程中作业点埋深大(相应地应力高),采场空间大,导致围岩破坏严重,变形量大。处于大变形状态的围岩容易因失去平衡而发生事故。人工支护必须顺应围岩的大变形、大位移,并充分利用围岩破坏后的残余强度,促进已破坏的围岩形成自稳结构。这要求采矿过程中支架既要具备良好的支撑性能,又要具备一定的可伸缩性能。
容易出现冲击地压、顶板大面积来压、煤与瓦斯突出以及矿震等动力现象。这些现象一般为岩体快速的破坏失稳与能量释放过程,机理比较复杂。
矿山压力及其显现主要使用各种力学方法进行研究,包括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散体力学、渗流力学,尤其与岩石力学紧密相关。大多数时候,对煤炭开采过程中遇到的矿压现象,难以准确地建立模型并进行解析计算,使得矿山压力总体上处于一个黑箱系统中,研究难度很大。
早期有零星的关于采矿、支护、地表沉陷导致地面建筑物或构筑物破坏、充填等的记述。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利用比较简单的力学原理解释出现的一些矿山压力现象,并提出一些初步的矿压假说。代表性的成果包括:
20世纪30~50年代,开始使用弹性理论研究矿山压力问题。代表性的成果包括:
20世纪60年代至今。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
针对各种采掘条件、采掘技术、支护方式,研制了大量矿压测试仪器和设备,进行了大量现场矿压观测。
钱鸣高,1932~2022,江苏无锡人,著名采矿工程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
2022年9月23日10时18分,钱鸣高院士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岁。
沉痛悼念,深切缅怀!
“煤炭行业的确比较艰苦,研究出成果不容易,这一点希望能得到社会的理解。我们的科研人员搞科研,一定要勤奋,有严谨的学风,胸怀大志,耐得住寂寞,兢兢业业做事,切忌浮躁。我希望通过煤炭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的努力,使煤炭早日脱离高危行业,使煤炭行业成为社会欢迎的行业,能够聚集高级科技人才的行业。我希望自己和广大煤炭科研人员一起,利用有限的人生,使科学研究以最高的效率,像接力一样不断传承下去,以达到科学的顶峰,造福于人类。”
——钱鸣高
建立模型,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数学力学分析。其主要研究方法有:
岩石力学(Rock Mechanics)是一门研究岩石及岩体在外界因素(如荷载、水流、温度变化等)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破坏、稳定性及加固的学科,又称岩体力学。它是一门介于地学与力学两门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在土木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是一门新兴的,与有关学科相互交叉的工程学科,需要应用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地质学、土力学、土木工程学等知识,并与这些学科相互交叉。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主要应用岩石力学来解决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岩石力学的萌芽时期,产生了初步理论以解决岩体开挖的力学计算问题。
如1912年海姆提出了静水压力理论,即认为地下处于静水压力状态,压力为γH。朗金和金尼克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但他们认为只有垂直压力等于γH,而水平压力为λγH。
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根据生产经验提出的地压理论,并开始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方法分析地下工程的支护问题。
如普罗托吉雅柯诺夫提出了自然平衡拱学说,即普氏理论;并提出以岩石坚固性系数(普氏系数)作为定量分类指标的岩体分类方法。太沙基于1925年出版了《建筑土力学》,是第一本土力学专著,并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岩体工程问题。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岩石力学学科形成的重要阶段。
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被引入岩石力学,确立了一些经典计算公式,形成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的理论。结构面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受到重视,许多岩石力学文献和专著被出版,实验方法也逐渐完善,岩体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岩石力学发展到该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连续介质理论和地质力学理论两大学派。
又称“工程岩石力学理论”,以法国塔罗渤为代表。该学派以工程观点来研究岩石力学,偏重于岩石的工程特性方面,注重弹塑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将岩体的不均匀性概化为均值的连续介质,小岩块试件的力学试验与原位力学测试并举。
1951年,塔罗渤出版《岩石力学》,是该学派最早的代表著作;1969年,英国的耶格按此观点又出版了《岩石力学基础》。
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由缪勒和斯提尼所开创。此学派偏重于地质力学方面,主张岩石块与岩体要严格区分;岩体的变形不是岩石块本身的变形,而是岩石块移动导致岩体的变形;否认小岩石块试件的力学试验,主张通过现场(原位)力学测定,才能有效地获取岩体力学的真实性。该学派创立了“新奥地利隧道掘进法”(简称“新奥法”)。
20世纪60年代至今,岩石力学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阶段。
用更为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力学模型来分析岩石力学问题,把力学、物理学、系统工程、现代数理科学、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岩石力学。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流变学、断裂力学、非连续介质力学、数值方法、灰色理论、人工智能、非线性理论等在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成为可能。